10月27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两次签字,为两条国际合作线划下了清晰的“分水岭”——一条是对旧协议的收尾,一条是对新伙伴的定调。
先看“收尾”的那笔:当天签署的法律正式废止了俄美2000年签署、2011年批准的《钚管理和处置协定》。这份协议曾约定,两国各自处置34吨“超出军事计划需求”的武器级钚,一度被视为俄美军控合作的“标志性成果”。但早在2016年,俄罗斯就已暂停执行该协议,此次立法不过是把“暂停”变成了“终止”。军事评论员林浩分析:“从2016年到2025年,俄美在军控领域的互信早被《中导条约》失效、《开放天空条约》退出等事件磨没了,这次废止更像‘顺水推舟’的结论。”
再看“定调”的那笔:同日普京还批准了今年5月7日与委内瑞拉签署的《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条约》。这份条约的内容“干货”十足:双方要共同反对违反《联合国》的单边制裁,要揭露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、反对篡改历史,还要深化军控裁军合作、加强能源战略协作,甚至要搭建“独立于西方”的双边金融基础设施。
消息传到网上,讨论很快分成了“务实派”“理想派”“历史派”几股声浪:有人盯着“钚处理”皱眉,“军控进程又少了一块拼图,未来会不会更危险?”;有人盯着“能源协作”点头,“俄罗斯有油气技术,委内瑞拉有全球储量第一的石油,这组合能扛住不少外部压力”;还有人翻出“反对篡改历史”的条款留言,“殖民主义的旧账不是想抹就能抹的,终于有人站出来说句实在话”。
其实这两个签字的逻辑很一致:对于没有互信的旧合作,干脆利落“翻篇”;对于有共同诉求的新伙伴,扎扎实实“落地”。就像一位长期跟踪俄罗斯外交的记者说的:“普京的笔,从来不是随便挥的——把‘不确定’变成‘确定’,把‘口头承诺’变成‘法律保障’,这就是俄罗斯当下的战略选择。”
从2000年的钚协议到2025年的俄委条约,时间跨度25年,但核心没变: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,越来越愿意用法律把“战略自主权”写得明明白白。而这两个签字,或许就是这种“自主权”最直白的注脚——过去的合作,要“值得”;未来的伙伴,要“靠谱”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