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5日晚,歌手郑智化的一条社交动态让“深圳机场”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。他在文中直白吐槽当天下午的登机经历:“从深圳飞台北,连滚带爬才进了飞机舱门”,言语里满是出行的窝火,很快引发不少网友共鸣。
事情得从当天的航班说起。根据深圳机场深夜发布的情况说明,郑智化乘坐的是深航ZH9073次航班,原本计划从深圳飞往台北。但因为前序航班到达时,国际及地区航班的近机位已经饱和,只能安排远机位停靠——这意味着旅客得坐摆渡车到飞机旁,再通过登机车登机。
可问题就出在登机环节。为了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,按照安全操作规范,登机车与飞机舱门必须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。对于行动不便的郑智化来说,这个高度差成了“坎儿”——尽管有1名航司地服人员和1名机组人员帮忙,过程还是让他觉得“吃力又尴尬”,才有了“连滚带爬”的描述。
针对这次争议,深圳机场的回应没有绕弯子,直接把“为什么会这样”“接下来怎么改”摊开说了:首先承认服务有不足,接着解释了高度差的安全考量,最后抛出三条具体改进措施——从10月25日晚间起,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安排廊桥靠接;确实无法靠桥的,现场保障人员从1名增加到2名;同时试点启用带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,专门解决高度差给轮椅旅客带来的不便。
这事在网上发酵后,网友的态度挺实在:有人站在郑智化这边,“轮椅出行本来就需要更细致的服务,这么个高度差,换谁都得慌”;也有人替机场说话,“安全是底线,要是因为图方便刮了飞机,后果更严重”;还有人盯着“改进措施”不放,“别光说,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能不能真的‘顺畅’?”
作为跑过好几年民生新闻的老记者,我倒觉得这事的本质是“需求与规范的碰撞”——机场要守安全规则,旅客要找出行便利,中间的“缝隙”得靠细节填。深圳机场这次回应算及时,改进措施也对着问题来,但能不能真的让轮椅旅客“不用再犯难”,还得看后续执行的成色。毕竟对任何服务行业来说,“把问题解决在乘客开口之前”,才是最实在的口碑。
其实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旅客,出行的核心诉求就俩字:“顺溜”。希望这次的争议,能变成机场优化服务的“催化剂”——毕竟,让每一位旅客都能“体面登机”,从来不是什么“高要求”,而是最基本的温度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