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楼下早餐店碰到邻居陈阿姨,她举着手机直叹气:“我家小宇昨天玩‘宝宝巴士儿歌’,刚点进APP就跳出来个开屏广告,孩子手快一点,直接转到一个穿得很少的阿姨直播。我吓得赶紧抢手机,小宇还问‘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看那个阿姨唱歌?’”陈阿姨的话像颗石子,瞬间在妈妈群里炸出一堆同款吐槽——有人晒出藏在角落的广告关闭键截图,有人说孩子误点广告差点充了钱,更多人反复问:“不是说‘儿童友好’吗?友好在哪?”
这场风波的导火索,是宝宝巴士旗下“宝宝巴士儿歌”APP的开屏广告——有用户发现,点击广告后会跳转至低俗擦边的直播页面。事件曝光后,宝宝巴士很快回应:“问题广告系第三方平台接入,已紧急下架并启动整改。”可这份“甩锅式回应”,非但没平息争议,反而让家长们的焦虑更甚。
“去年就反映过广告太多,结果现在还是一打开就弹3秒广告,关闭按钮比蚂蚁还小!”妈妈群里的张姐晒出截图,广告关闭键藏在页面右下角,颜色和背景几乎融为一体。另一位从事幼教的妈妈说:“我带的孩子里,有三个都误点过宝宝巴士的广告——孩子的手指没轻重,哪分得清‘广告’和‘内容’?”
作为跑过法治线的老记者,我太清楚这里的“法律硬杠杠”: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,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,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、合法性负有法定审核义务;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更严——给孩子用的在线教育产品,压根不能推送与教学无关的广告。换句话说,就算是第三方提供的广告,宝宝巴士也得先“把好第一道关”:有没有低俗内容?会不会让孩子误触?这些问题,不是一句“第三方的锅”就能翻篇的。
更让家长寒心的,是宝宝巴士的“整改逻辑”。这次他们承诺“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”,可在很多家长看来,这更像个“治标不治本”的技术补丁。“就算拦截了这一次,下次第三方换个广告形式怎么办?”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爸爸说,“真正的问题是企业太依赖广告收入——给孩子用的APP,广告比内容还多,本身就违背了‘儿童友好’的初衷。”
其实家长们的愤怒,从来不是针对“第三方”,而是怕企业把“儿童保护”当成了“口号”。我们信任宝宝巴士,是因为它打着“陪伴孩子成长”的旗号;我们生气,是因为这份信任被“没守住的底线”戳破了。就像陈阿姨说的:“我不需要企业‘甩锅’,我需要的是他们真的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心上——比如少接点广告,比如把关闭按钮做明显点,比如审核的时候多花点心思。”
早餐店的豆浆凉了,陈阿姨还在翻手机里的育儿文章。她的话很实在:“我就希望孩子用的APP,能少点‘套路’,多点‘安心’。”这句话,说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——给孩子的东西,容不得半点“差不多”,更容不得“甩锅”的侥幸。说到底,“儿童友好”不是写在APP介绍里的标语,而是每一次广告审核时的“较真”,是把孩子的权益放在利润前面的“坚持”。
















